慧质兰馨 发表于 2012-7-2 23:06
; ^8 K2 ?- d: k3 v. q$ s4 a谢谢平安老师,老歌呼吸功能减退的确是渐进性发展。但目前活动后表现出气急的症状应该与心脏无关, ... 7 I, _1 A" r" {) G7 \5 a
pet-ct肯定不行。5 M2 w; ^/ I# @: n
贴一篇肺栓塞检查方法:
3 ]( Z% ~2 S! `$ h i. |- U1.血气分析 肺栓塞时因V/Q比例失调及过度通气,常伴有低氧血症和低二氧化碳血症,但在较小的肺栓塞或慢性肺栓塞情况下,亦可表现为正常的动脉氧分压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此时并不能排除进行进一步的肺栓塞检查,当存在低氧血症时,动脉氧分压与栓塞的范围及肺动脉高压成正比。& Y1 E( r0 o1 c) O; t9 \2 ?2 d
+ H9 m2 I8 E+ I( W! D
2.血浆D-二聚体测定 D-二聚体为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仅在纤维蛋白原形成与分解处于稳定状态才出现,若以血浆D-二聚体浓度>500μg/L作为诊断血管栓塞的阳性界限值,对判断肺栓塞有很好的敏感性(98%),且3天和7天后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96%和93%),但其特异性不高,因许多疾病可与纤维蛋白的形成和降解有关,如心肌梗死,肿瘤,感染或炎症性疾病,其诊断肺栓塞的特异性还受年龄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在30~39岁人群中,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的特异性为72%,而对大于70岁的人则仅为14.3%。& {: F8 q$ h+ G6 c
9 L6 @( N- _9 L2 p$ B9 W/ [: K# a对D-二聚体在血管栓塞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尚有待确定,多数研究认为血浆D-二聚体≤500μg/L,基本上可排除肺栓塞的诊断,但≥500μg/L,仅高度提示有血管栓塞的可能,还不足以确诊肺栓塞。
J2 t! S. Y0 J" i6 j# K- C4 T1 i$ q, w" L, q- t$ ]6 N5 d4 K
3.心电图 肺栓塞的心电图异常较为常见,但缺乏特异性,97%的大块肺栓塞和77%的次大块肺栓塞可发现心电图异常,多在发病后数小时出现,常于数周内消失,因此需对肺栓塞者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最常见的改变是V1~V2导联的T波倒置和ST段压低(68%),比较有意义的改变是I导联S波变深,Ⅲ导联出现深的Q波和倒置的T波,即所谓类似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的SI QⅢTⅢ型,其他改变还包括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室肥厚,肺型P波和低电压,也可发生心律失常(20%~25%),据报道T波倒置与肺栓塞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经治疗后该改变的逆转表明预后良好。% } R0 H7 ^- U! K( S; I
! Y6 j' G/ G4 x7 p3 i" o4.胸部X线检查4 O6 O: j2 u0 [( g: {5 p
2 ?& @ x" n0 ~# `
胸片:研究发现12%的肺栓塞可表现为胸片正常,因此胸片正常并不能除外肺栓塞的诊断,肺栓塞的X线异常多在12~36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常见的征象包括肺浸润或肺梗死阴影(47%),典型的表现为基底靠近胸膜,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也可呈带状,球形和不规则形;患者膈肌抬高(40%);胸腔积液征(30%);上腔静脉增宽;肺血管阴影改变(39%):近端肺动脉段扩张,当肺血管床阻塞达50%以上时可出现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扩张的肺动脉段急剧变细,称为Kunckle征,部分或一侧肺野透亮度过度增强,肺纹理明显减少或消失,当临床怀疑肺栓塞和(或)合并肺梗死时,应首先行胸部X线平片检查,它无创伤,方便,经济,可作为最初的诊断和筛选手段,但由于其敏感性较低,因而即使胸部平片正常,仍不能排除肺栓塞的可能,而且由于该检查的特异性不高,故误诊率较高。! N( W0 C1 E) q" P- l
4 f; N8 y7 @8 n: J) R(1)肺血管纹理稀疏,纤细:当较大的肺叶,段肺动脉栓塞时,显示阻塞区域纹理减少及局限性肺野透亮度增高,多发小的肺动脉栓塞,显示肺纹理普遍性减少和肺野透亮度的增高,黄晓英等的研究中有此表现者占70%,且呈肺叶,段分布,而动脉未被栓塞的肺叶,段可出现代偿性的肺血增多,这主要是由于动脉栓塞造成对侧或同侧局部动脉未被栓塞的肺叶,段的供血过多,此与局限性肺气肿不一样,在治疗后对比X线中肺血管纹理的稀疏,纤细及缺血,少血区明显改善和恢复。
" Y& D( F$ S; u' m
2 q5 e$ L! y# d/ v(2)肺动脉高压:肺门动脉增大是肺栓塞的一个主要征象,当较大肺动脉或较多肺动脉分支发生栓塞时,由于栓塞(栓子)而造成血管近端扩张,右下肺动脉逐渐增粗,横径大于15mm,而外周肺纹理突然变纤细,呈“残根”样,有时扩张的肺动脉可呈动脉瘤“球”样改变。# O% `7 m; u0 S1 i. T
9 o. V) `& Y% y7 v- x$ I" S* e7 n4 H(3)肺内继发改变:这些表现无特异性,由于肺出血,水肿以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因动脉栓塞少血或缺血而减少,造成肺泡塌陷,肺内可出现圆形或密度不均的片状浸润灶,纤维索条影以及盘状肺不张,多分布两肺下叶,以右侧多见,一般数天内消失。( C1 S" h, }. K- [" a+ G' D
' E! O* G0 u. e1 V# ? V
(4)肺梗死征象:一般于栓塞后12小时~l周出现楔状或截断的圆锥形阴影,位于肺的外周,底部与胸膜相连,顶部指向肺门,以下肺肋膈角区多见,常见呈团块状或片状,大小不一,多发,可不同时发生,少数可形成空洞,病灶消退缓慢,并残留纤维索条影,肺梗死主要是由于肺组织坏死,出血,水肿造成,与肺内炎性病变鉴别的关键在于梗死的实变影内无支气管气像。
2 g3 S4 V1 i: {
# I0 i* n9 U0 b& t: X5 B(5)其他:心脏改变一般少见,广泛肺小动脉栓塞时,才见心影扩大伴上腔静脉及奇静脉增宽,可能与原有疾病有关,胸膜病变通常与栓塞的严重程度有关,经治疗复查,胸腔积液吸收较迅速,胸膜肥厚亦能恢复。
9 c" ]2 v/ \& r) l5 g1 w; `1 {$ w5 s$ J2 y- y$ u
5.胸部螺旋CT检查 普通CT扫描采样时间长,影像易受呼吸影响,对肺栓塞诊断帮助不大,螺旋CT可使病人在一次屏气的短时间内完成CT扫描,可清晰地显示主肺动脉和叶肺动脉中的栓子,对一部分段或亚段肺动脉也可较好地显示。
0 g& K* O" g U D: {# n0 G, }& g* m; U- ]1 f
急性肺动脉栓塞最可靠的征象是血管中心充盈缺损,周围有对比剂环绕,中心充盈缺损与血管壁呈锐角,急性肺栓塞偶可表现为血管突然完全截断,并伴血管扩张,慢性肺栓塞常常表现为充盈缺损,边缘光滑且与血管壁呈钝角,慢性小血管的肺栓塞可表现为管腔的闭塞,Rathbun等对自1986年至1999年发表的有关螺旋CT诊断肺栓塞的文章进行分析,发现螺旋CT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为53%~100%,特异性为81%~100%,均高于放射性核素通气-灌注扫描(分别为49%和74%),Rathbun的研究尚表明根据螺旋CT阴性检查结果而停用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尚不确定。
; s7 ?5 z) A, y: `0 r6 z. Z7 y8 d. u1 y, R& g
螺旋CT除了可直接显示栓塞血管方面优于放射性核素扫描外,尚可显示肺内对诊断肺栓塞有辅助价值的征象,如楔状,条带状和线状密度增高阴影或肺实变征,目前许多研究认为对临床怀疑为肺栓塞患者应该选择螺旋CT,而不是以传统的核素通气-灌注扫描作为过筛性诊断检查,一些研究尚表明螺旋CT与肺动脉造影在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并无差异,尽管螺旋CT诊断段以上肺动脉栓塞是相当准确的,然而CT用于肺小动脉栓塞的诊断尚处于未成熟阶断,目前还无法取代肺动脉造影。" o' ^3 g6 p! L
2 I# m& \+ |) L2 [% t6.磁共振(MRI) MRI对肺栓塞的诊断有多方面的价值,可鉴别肺动脉内缓慢的血流和不流动的栓子;可区别出血性和感染性肺浸润,前者常与肺栓塞有关,MRI虽可直接显示栓子,但对≤3mm小血管,假阳性率较高,据报道,MRI检测中央肺动脉栓塞的敏感性为70%~90%,特异性为77%~100%,MRI的优点还在于它能在一次检查中,同时检测肺动脉和下肢深静脉的栓塞,目前倾向于将MRI作为肺栓塞检查二线方法,新近发展的MRI超快速成像和血管造影剂技术,能够迅速完成MRI的肺动脉三维血管造影,可望成为肺栓塞诊断的新方法。
+ Q% |( n ` H' c E
' |. J `7 ]0 e3 h Y7.放射性核素显像 灌注扫描对确定肺灌注异常有高度敏感性,灌注扫描正常可排除肺栓塞,但灌注异常却无特异性,局部缺损可见于肺实变或萎陷,肺血管阻塞和由于局部肺泡缺氧引起的血管收缩等,扫描的作用是提高灌注扫描对肺栓塞诊断的特异性,灌注缺损但通气正常是肺栓塞的特征表现,理想的通气扫描应与灌注扫描同时进行多体位显像,才能排除,V/Q不一致可能是对由于病人体位不同所造成,近年多采用99mTc-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99mTc-DTPA)放射性气溶胶进行通气扫描。 J/ t, \" N8 |% o) X7 B
3 R3 ?8 q! { X/ c8 C9 K根据该标准的研究表明,扫描低度可疑患者中14%经肺动脉造影证实有肺栓塞;扫描高度可疑患者,87%确有肺栓塞,显示V/Q扫描仪有高度特异性(97%),但敏感性仅为14%,说明没有肺栓塞而有扫描高度可疑的机会很小,但大多数有肺栓塞患者却可能无扫描的高度可疑,Kelley等的研究显示V/Q扫描高度,中等和低度可疑患者中,经肺动脉造影证实有肺栓塞分别为87%,32%和16%,鉴于扫描低度可疑患者中肺栓塞发生率仍较高,认为单依靠“扫描低度可疑”不足以排除肺栓塞,Hall认为“低度可疑”这一概念易造成误解,提出肺扫描结果应分为正常,高度可疑和不能确定,V/Q扫描对肺栓塞的治疗亦可有指导意义,研究表明,扫描无高度可疑,同时深静脉血栓试验结果为阴性患者,可以不采用抗凝疗法。2 O. s+ {3 O/ m+ d* r
r" a) O( f# ?8 |! T9 t8 D核素肺灌注扫描无创伤,费时短,操作简单,敏感性高,可显示栓塞范围和程度,做出定量诊断,但该检查不能观察肺动脉栓塞的具体部位,无法满足手术或溶栓治疗的需要,并且对组织结构重叠区域的诊断较难做出判断,早期国外文献报道,该方法的敏感性为86%~94%,特异性为85%~90%(以数字减影肺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但近年Teigen等报道,其敏感性仅为20%,特异性为52%。
; V) ]5 k, D# E% v1 d& \/ X; ^3 `. f5 W1 Q( {
8.肺动脉造影 肺动脉造影常被认为是诊断肺栓塞的“最佳标准”,但那些仅在主要肺动脉内注入造影剂,而且只进行前后位摄片的肺动脉造影,并不足以排除大多数血栓,对较小或较远端的栓子,有时动脉造影同V/Q扫描一样也难以发现,因此,造影须以可明确排除栓子的方式进行,即多方位投摄,选择性注射造影剂及放大显像,明显的血管腔内充盈缺损,血管中断和局部血容量减小在造影中足以做出肺栓塞诊断,灌注扫描正常或V/Q扫描高度可疑患者,一般不需再行肺动脉造影;临床疑有肺栓塞,而V/Q扫描不能确定者,则需再做肺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为侵入性检查,有一定的危险性,其死亡率<1%。
0 r9 o9 l, L+ b1 q: M, ]2 n3 O4 g$ S9 P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作用仍有争议,存在移动赝像,外周血管较难显像等问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无法同肺动脉造影相比,因而在临床应用时有一定局限性,不作为首选检查,只有在临床高度怀疑肺栓塞而其他检查又难以明确诊断时,或在拟施行开胸手术摘除栓子前,方考虑行此检查。
3 L% A& o3 g9 W k! Z- Z q' d
6 c1 W- p5 t; {9.超声检查 如以右室扩大,中度至重度三尖瓣反流,右室压力增高和室间隔反常运动等4项反映右室负荷过重的超声指标中任何两项阳性作为诊断肺栓塞的标准,二维超声检查对肺栓塞诊断的敏感性为54%,特异性为98%,提示对临床怀疑为肺栓塞的患者,如超声检查发现右室负荷过重,则诊断肺栓塞的几率高,但如未发现右室负荷过重,则不宜以此排除肺栓塞的可能性。3 s: D0 t& D) T% l
- ]8 e% H) u8 t6 x对高度怀疑有大块肺栓塞的患者,超声心动检查可在数小时内做出早期判断,有利于早期治疗,采用经食道的超声检查对肺栓塞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100%,可显示正向肺部移动的左室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鉴别慢性肺栓塞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有帮助。/ b( ~; X3 [4 v. @1 v
. ^% u% A/ R5 z. \( x6 Y
10.静脉血栓诊断技术 目前,对肺栓塞起因于深静脉血栓(DVT)已取得广泛一致的意见,并将检查深静脉栓塞作为肺栓塞诊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放射性核素静脉显像效果差,且是通过静脉放射性缺损或异常积聚间接判断深静脉栓塞;阻抗体容积描记是一种释放阻塞袖带后,非侵入性测定静脉血引流时程的方法,对近端静脉血栓的敏感性可达86%,但特异性较差;虽然静脉造影是确诊深静脉栓塞的最佳方法,但其为侵入性,且需要大量造影剂,会损伤静脉内皮,目前国外大多数医院已将超声检查作为诊断DVT的首选方法之一,可选用的技术包括加压超声显像(compression ultrasonography,cus)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对有临床症状的股静脉和腘静脉栓塞诊断敏感性>95%,特异性≥98%,对腓肠静脉栓塞诊断敏感性也可高达98%,但有报道,对那些有高危性而无症状的DVT病人,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却较低(48%~83%)。, O/ z4 ^" ?" [5 I8 D+ ]
|